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园新闻 >> 正文

新闻与传播系举办毕业生“重返校园 • 分享成长”交流会

文字:  
[时间]:2012-11-01 [来源]: [浏览次数]:

交流会现场(一)

交流会现场(二)

师生合影

10 月 27 日上午,以“重返校园·分享成长”为主题的毕业生交流会在我院新闻与传播系演播厅如火如荼地进行。演播厅内,熟悉的身影和那一个个曾经的传奇人物终于来到了同学们身旁,他们不是别人,就是那些已经毕业了,现在工作在各个媒体、广告公司的学长学姐们。他们相聚在家一般温馨的演播厅,与老师、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成长。他们谈工作,谈读书,谈幸福,谈新闻理想,谈自己与新闻与传播系,在他们坦诚的交谈中,同学们看到了这些毕业生对新闻与传播系那份难舍的爱。

谈工作

到底是去电视媒体好还是去纸质媒体好呢?对于这个看似普通但又与我们今后毕业息息相关的问题,来自电视媒体和纸质媒体的学长学姐结合自己所在的媒体及日常的生活、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累,这是2004级王宁学长在衡阳都市频道工作的感觉,每天出去采访不仅要拿笨重的摄像机,还要带几十斤中的三脚架。电视台工作的节奏是紧张的,每天都要出去跑新闻。但是,许多人却在坚守。

“相对电视媒体,报纸媒体就没有那么累,大家都来做报纸吧!”现就职于广东河源日报的2002级吴堃学长一上台就调侃道。根据自己所在报纸媒体的级别和性质,对稿件数量要求并不固定。在三湘都市报工作的2008级汤霞玲学姐告诉我们,自己所在的三湘都市报深度报道部现在每月要求记者交两篇深度报道稿,稿件质量保证是前提。“工作累与不累都要看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她这样说。

谈读书

多读书,这几乎成了每个返校毕业生对在校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我们与名校的学生相比共同拥有的就是大学四年的时光。我们应把握在校四年的学习时间,用这四年来充实自己。”现为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办高级经理的2002级蒋家华学长语重心长地对学弟学妹们说。“在校期间要多积累,工作了就没有那么多时间来读书了。”这是2004级牟玉春学长在衡阳党建先锋频道工作后的切身体会。吴堃学长现在仍会每天花6个小时来读书,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知识的积累十分必要。

谈及大学时的读书,就职于国内著名广告公司广东省广告公司的2006级广告学专业李雨植学长回忆起自己大学时,只要没课就会去文综楼三楼的期刊阅览室,因为那里有国际广告、中国广告、现代广告这三本杂志,杂志中时效性强的案例,新颖的创意都深深吸引了他,他推荐广告系的学生好好利用学校这种资源来学习,平时注重积累各种知识。

“很多看似运气的东西,实际和平时的积累密切相关。”2003级戴西安学长毕业后在广东卫视工作,他结合自己求职经历这样说。他说,其实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的积累联系起来,比如演播厅的空调是什么牌子的,台子旁边灯是什么牌子的等等,关注各种细节,了解得自然比别人更多,知识面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扩大了。

谈幸福与新闻理想

“为什么我们能坚持下来,那是因为我们能在做新闻的时候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无关于金钱。幸福,来自内心。”吴堃学长这样说。

新闻给人的魅力就在于你能通过你的工作,获得一种满足感。在株洲日报工作的2006级杨龙学长结合自己近期为帮助一个淋巴癌患者所做的一系列报道,在这个过程中他获得了一种满足感。支撑王宁学长每次出去都带几十斤的设备出门的动力,也是一种一定要将片子做好,坚守新闻信念以及片子播出后的成就感。

“我们可能不能做大的改变,对于这个社会,只要我们每个人推动一点点就很好了。”汤霞玲学姐说。在衡阳都市频道担任首席记者的2003级唐迢迢学长说,他能在做新闻中找到乐趣,新闻报道能表达普通百姓的心声,能帮助大家解决一些问题。

正因为始终怀有新闻理想,他们才一直行走在新闻的道路上,并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谈我和新闻与传播系

情感,始终维系着毕业生和新闻与传播系。透过他们的回忆,同学们似乎又看到了他们熟悉的身影忙碌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唐迢迢学长说,回到学校,回到新闻与传播系感觉很亲切、很温暖,这里有他们青春的记忆,永远是他们心里那个熟悉的“家”。

“这是我2005年毕业后第一次回母校。今天见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其实这些年来,对新闻系的感情一直还在。”现任湖南卫视《非常靠谱》栏目制片的2001级徐望学长低声细语地表达着自己的心情。供职于衡阳都市频道的2003级邓三喜学长一上台就迫不及待的报起了自己大学时代的学号。那串熟悉的数字已经深深刻在他的脑海中。戴西安结合自己的实习经验说,校内三年的实践经验,培养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一进媒体实习,动手能力就显现出来了。

大学期间,系里常常组织大家参加各种广告竞赛,李雨植学长就是在不断的比赛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他建议大家利用在校期间的各种机会,积极参加学校或业界举办的广告比赛。

大学时代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曾活跃在学校的各种校园媒体,院报、系刊、校园电视台等,他们踊跃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各种平台,不断锻炼着自己各种能力。正是由于基础扎实了,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文字:董韧 摄影:谭意欣)

2012 年10 月29 日